這幾天看了 敏迪選讀 推薦「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敏迪在她的貼文及下方留言,千交代萬叮嚀不要爬文、不要搜尋,自己先看完才能感受那種震撼力!看完還真的很震撼!
//
如果,你在上大學時有人跟你說你有另一個雙胞胎兄弟;
如果,你在逛街時,一個轉角看到迎面而來的人跟妳長得一模一樣;
你會不會嚇一跳?還是興奮?還是好奇?抑或是驚訝?
美國有位著名精神科醫師,為了瞭解孩子在長大過程中,受「先天基因」的影響大,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跟領養機構合作,刻意將同卵雙胞胎或三胞胎分別送往三個不同的家庭。
(本片的主角是三胞胎,但紀錄片中也有另一對雙胞胎姊妹受訪)
圖中這三位,就是被送往三個不同的家庭收養:
- 經濟能力好:醫師爸爸,但工作忙碌跟孩子不親近
- 經濟能力中:爸爸是老師,對孩子很嚴格
- 經濟能力差強人意:爸爸是勞工階層,但爸爸個性樂觀開朗
這個研究結果要等到2066 年才會公開。
因為太有爭議性,到2066年時,所有參與紀錄片的人員都已作古。
看到這個理由,讓人不禁懷疑這個研究到底還有多少讓人嘡目結舌的研究背景啊?
//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三個主角在小時候,就會在嬰兒車裡用頭撞牆,他們自己認為這是「分離焦慮症」所導致。
而每年都有人假借著「紀錄受領養兒童的心理發展」,去家裡做訪問、錄影,知道寶寶有這種行為,難道不覺得殘忍嗎?
另外除了寶寶被送往不同家庭是被設計的實驗變因之一,認養的家庭也是精心設計過的,甚至連寶寶的生母也有一定的條件…是不是還有其他更多、更多我們沒想到的「實驗前提」?真的不敢想像。
紀錄片目前在Netflix 還看得到,9/30就要下架了,有空快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