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玉看世界
喜歡閱讀、喜歡觀察世界,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
歡迎追蹤我看更多書籍精選摘要
邀請你對本貼文按讚 、留言 或分享
你的鼓勵是持續寫文的動力
陳小玉看世界
喜歡閱讀、喜歡觀察世界,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
歡迎追蹤我看更多書籍精選摘要
邀請你對本貼文按讚 、留言 或分享
你的鼓勵是持續寫文的動力
陳小玉看世界 ∙ 看到什麼寫什麼
陳小玉看世界 ∙ 看到什麼寫什麼
很久以前,癌症幾乎沒有藥醫,那時得到惡性腫瘤幾乎等於要「 回家做準備 」。
但隨著醫療進步,現在已經可以判別你是 0 期、1 期…4 期、末期,在不同的期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最重要的,不同的期別,可以預估大約還可以活多久。
就因為這個 「 大概可以活多久 」,我一直覺得癌症是最人性化的死法。
不像意外,隨時走人,該交代的都沒交代;
不像慢性病,不知道何時走人,可能明天,可能 20 年後。
//
作者 46 歲時被確診晚期咽喉癌,幾乎是隨時就會離開,他笑稱那天他得到了前往癌症國的單程車票。
因為他的幽默感,讓他在一邊治療、一邊承受身體痛苦的情況下,一篇一篇的寫出了這本書。
很奇怪的是,明明 46 歲還這麼年輕,應該是人生大好光景的時候,他接到自己的單程車票之後,卻沒有怨天尤人、壯志未酬之類的反應。
相反的,他像大部份即將臨終的人說的話都一樣:「 這世界很美好,充滿了好人,如果有什麼沒做的,就趕緊去做、去彌補、去體驗。」
甚至一樣後悔自己花太多時間工作、太少時間陪家人。
也因為這樣,整本書裡沒有遺憾,但好像也充滿遺憾,主軸都在寫應該怎麼面對死亡、疾病、家人的心情,甚至最後還寫了一篇 「 如何跟臨終病人 / 朋友 聊天 」。
這蠻受用的,我們做的大部份的動作,說出來的話,都不是臨終之人想聽、想看的。
//
我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原來我第一段這麼認為是對的,也是錯的。
對的部份是的確我們有一個 Deadline ( 明符其實的死線啊~~ )
錯的是,無論是誰,都是第一次面對死亡。
沒有人會教你怎麼面對死亡,但每個人都一定會面臨。
在那一刻來臨時,不管還剩多少時間,都會驚慌失措,都需要時間反應、消化,才有可能做後續的動作。
在死亡面前我們是這麼的渺小,但也不需要恐懼。
世界很美好,不管你是活了 47 歲還是 97 歲,死期將至時都會覺得人生真的很短,趁還有呼吸的時候好好體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