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書紀錄《一本書讀懂經濟學》

我通常不太看推薦序,大都是隱惡揚善,讓你抱著大大的期望,但實際看完後發現最精彩的都寫在封面上了,那種感覺不好耶,會讓人失望,原本可能沒這麼的精彩但也不算糟的內容,被情緒一渲染之後就變負評了。

但這本書不一樣,商週(出版社)的副總主筆直接點明了優、缺點,讓你自己衡量這個優點值不值得你繼續看下去,這個缺點會不會讓你打退堂鼓,要不要看是你自己決定!

哇!棒極了,這才是個愛惜自己羽毛的出版人,也讓我對這本書起了興趣。

我曾經覺得困擾,在看到一本「自己不喜歡」的書的時候,到底該不該寫出來?我一方面擔心被出版社或相關人等追殺,甚至被吉,但另方面又覺得我不想要違背自己的良心避重就輕的說出這本書的內容。

後來有次豁然開朗:「我為什麼要替讀者下決定,我不喜歡的書也許別人喜歡啊。」所以我只把我看到的寫下來。

//

第一部都在講基本概念,好像回到學生時代在上經濟學的時候,那些名詞定義令人又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這早已嵌入我們商學院學生的DNA內,陌生的是經過二十年後有些新事物再補充,同時也由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來解釋。

拿「看不見的手」來說吧,我們都知道市場會長出他自己的樣子,但都沒人知道市場從哪來的,這本書直白告訴你:一切都由「自利」而來。

我看到這句著實嚇了一跳,怎麼又跟自利有關了呢?

愛迪生發明燈泡是因為這樣他可以變有錢(很直觀吧),但同時也會產生「副作用」:改善買燈泡的人的生活品質,也間接促進了社會就業率!所以是愛迪生的自利,促進了經濟發展。

不過站在學者或政府的角度來看,用直觀也就是真實理由來解釋經濟行為實在太不利他,也可以說太市儈,不夠優雅,反而是所謂的副作用,看起來比較冠冕堂皇,大家也比較能接受。

這邊要特別強調一點,自利跟自私是不同的。自私會傷害別人的權益,自利是自己好,別人也會跟著好,於是才能促進整體社會發展。

這隻看不見的手不只是促使好事發生,告訴你做得對,相對的你如果做錯了,它也會毫不留情的狠狠賞你一巴掌。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可口可樂於1983年秋天宣佈推出新配方的可口可樂,為了避免混淆,同時「停止生產」舊風味的可口可樂。新配方消費者不買單,股價應聲下跌,市場狠狠的打了可口可樂一巴掌,迫使可口可樂中止新計畫,並讓舊配方的可口可樂再次上市。

//

其它如:邊際遞減法則、機會成本、比較優勢的觀念都在本書第一部的闡述範圍裡。

至於後續章節則講了蠻多延伸出來的議題。如第四部講的是「金融與市場」,如果有想要投資或想對金融市場有些基本瞭解的,就可以看看這部。像我之前很好奇貨幣政策、匯率及各國央行的工作在國際間互相角力的戲碼,本書也有提及。

看完這本書之後可以對一些經濟學的關鍵概念、專有名詞有更多的認識,一般朋友間的交談、財經新聞、商業週刊等等都可以有些輪廓性的了解,至少不會鴨子聽雷、滿頭霧水。當然啦要說完全摸透經濟學,這世界上可能還沒有人有這個自信,但不可否認本書的確是經濟學的入門磚。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