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本看完會在心裡留下重量,需要細細品嚐,一打開就很難放下的小說。
書中的主角-可意以自述的方式講述了自己與相差12歲的弟弟-可樂一起成長、相處、漸行漸遠、互相支持、折磨又互相心疼的心情轉折,反而父母在手足的感情中影響力竟如此之小,雖然覺得有點意外,細想之下卻也有點真實。
故事背景除了可意跟可樂的個人生涯大事紀:考大學、戀愛、生子、青春期、創業…等;也把香港近幾年的大事件一併寫入:雨傘運動、黑衣人、反送中,讀來真的讓人有跟著可意、可樂兩姊弟一起過了一年、一年又一年,每年的情況卻都讓人看不到遠方的惆悵感。
//
- 長大就長大吧,也沒什麼好怕的。
這是年輕時的可意說的,在故事的下半段,隨著可意年紀增長,需要牽掛、照顧的人變多了,慢慢的,同一句話就這樣傳承給弟弟可樂。
- 房子只是牆壁地板天花板,賣了也就是賣掉一個空間而已,然而他把家具一併賣掉,那可是祖父母的生活日常,能賣的嗎?
從這件事就看得出來爸爸的個性,對於自己從小到大的回憶一點也不想保留,對這個家(不管是對自己的父母、還是對自己的小孩)都沒有感情可言,那時候的他只想著多換些錢。
青春期的可意當然無法接受,但是,當她需要創業基金時,她是怎麼做的呢?她也是把爸爸留給她的房子賣了!
- 別人已有了既定看法的時候,我不知道該如何讓他們重新認識我。
但是可樂,這個可意從強褓就認識的弟弟,總是出奇不意的展現出不同面向讓可意不得不接受。
而大家真的都有既定看法嗎?不,不是這樣的!
最後最愛跟她針鋒相對的媽媽,反而就是最瞭解可意的人,在某段時刻,媽媽甚至是可意的依靠–僅管她也不知道這些細微的轉變是怎麼來的。
- 能被大人估量到的青春也未免太乏味。
- 如果年輕的生命只能走成年人走過的路,重複去做也們做過的事情,這世界就真的徹底絕望了。
的確,眼前只有二個選擇,第一是強行把弟弟帶回家,讓弟弟魂不守舍、帶著一顆空空的心待在身邊,另一個選擇,就是讓弟弟做他想做的事–走上街頭,不管哪一個選擇,弟弟都有可能受傷,只是傷在心裡,還是傷在身體的區別。
我們真的可以替另一個人選擇他的人生嗎?
- 我無法接受將人的基本需要,變成可供操控的賺錢工具。
這是可意為了創業基金把父母留給他的房子賣掉之後,感觸,十年內,可以從200萬翻身為 950萬,到底是什麼世界?
(香港的地皮都是被中國內地的大媽們炒高的)
- 長大之後,覺得世界比我們想像的小很多,但距離卻可以拉很長很長。
- 長久以來在大家面前偽裝正常,有多累多疲憊多空虛徒勞。
- 此時此地此刻,在與你們經歷了這種種之後—不是我可不可以,是我必須如此。
- 人長大了,就有疼痛在等著,各式各樣的,折磨妳,或錘鍊妳…
最後這幾句都是可意近十年經歷了香港大事紀之後覺得心裡好累,心疼弟弟也是這麼的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這麼年輕的一代已經看不見所謂的未來。
僅管知道現況不是光靠幾個人就能改變,為了弟弟仍要站穩腳跟,承受並隱藏一次又一次對現況的失望。
//
可意對可樂的愛已經超過一般姊弟,他們曾經被誤認為是未成年未婚生子、曾被誤認是一對情侶,但故事最後還是長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確有母子般對彼此的責任、情侶間的情感支撐,但更多的是身為家人的不離不棄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