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紀錄《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

我很少在書中做筆記,看書過程我比較注意的是閱讀流暢度,如果看到名言佳句就停下來做筆記,會讓我有被打斷的感覺,通常在看第二次的時候才會做筆記。

但這本書讓我破例做了標記,太揪心了!因為,我可能不會看第二次。

以下是書裡讓我非常有感的段落: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仰望,思考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以及怎麼來的。

這個想法的時空背景,喬希的年紀大約介於幼稚園到小學之間,正在學母音的時候,這年紀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成熟的想法啊?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問自己:「我從哪裡來?」、「我的人生要追求什麼?」

大部份的人可能不記得了,六歲的小孩會問這些問題嗎?也許也對自己從哪裡來的感到好奇,但接下來這句很明顯喬希較同齡孩子更成熟。

當同齡的孩子都在操場上玩足球時,他很清楚的說出:「宇宙間有那麼多奧祕需要弄清楚,他們為什麼那麼熱衷於追著一個小白球跑來跑去。」

這不像是一個六歲孩子會提出的疑問吧?

◾️「孤立感」是憂鬱症最可怕的伎倆,是構成憂鬱症最主要的原因。

可是,到底是什麼讓他有孤立感的呢?

◾️不是說我看不到未來,而是我甚至看不到現在。

看到這句,我被狠狠的擊中!這種絕望的感覺,不用親身經歷就能知道有多不容易。

很感謝作者同時也是重度憂鬱患者的喬希,能這樣明白的描述出這樣的夏鬱心境。

//

看著看著蠻難過的,因為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幫他們或陪他們,看完書也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喬希的爸媽一開始都是100%的包容、理解,但他會「醒過來」是因為他爸爸崩潰、蜷縮在客廳地毯上哭泣。

喬希是被爸爸這超大的反差嚇到,覺得自己應該要主控自己的人生。

但,你能保證這招對其它重度憂鬱患者有用嗎?

不能,誰都無法保證。

◾️我們覺得很正常的一句話,真的就是壓垮他們的稻草。
ex: 深呼吸、不要想這麼多、我覺得你這樣挺好的、我們愛你 、你知道的我們就在你後面…等

什麼?我們愛你也不行 (驚)

你是不是也常常說這幾句話?我忍不住想:還有什麼是我能說的嗎?

◾️相對的,我們覺得稀鬆平常的決定,對他們竟然是莫大的救贖。

喬希會漸漸好轉起來,主因當然是他自己覺得不該把人生主控權讓給憂鬱症,應該要搶回來;

再來是他的父母跟他說「我們要不要就乾脆不要走學術路線了?再也沒有交作業的期限 」喬希突然肩膀一鬆,病就好了大半。

只是好了大半,不是完全好,憂鬱症仍然在他的大腦裡虎視耽耽。

但至少他可以正常的笑、正常的活動、正常的生活,甚至面對自己把這段沒有希望的過去呈現出來。

他就是太體貼家人,太貼心,不想讓家人煩惱,一直說他很好,媽媽甚至沒有關心的切入點。等媽媽知道的時候,喬希的病情已經嚴重到想要自殺了,甚至只差最後一步就離開地球了。

我看完這段就想,愛也能沉重到殺死人。

喬希的父母無疑對他百分百的信任、百分百的關懷、百分百的愛,諷刺的是,卻因為這些信任、關懷、愛,讓喬希覺得自己「應該」要完成大學學位,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無法處理繳交作業或期末報告伴隨而來的 deadline壓力。

期限 (deadline) 這個字也讓我覺得異常的巧合,dead+line 死線….

//

之前看過一個說法,憂鬱症就是人類的大腦得了感冒,而且總有痊癒的辦法。

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不是這樣耶,不是得了感冒這麼簡單,說得好像把病毒排掉就好,你甚至不知道那是什麼病毒!

而且也沒有所謂的標準處理流程,有些人需要耐心陪伴、有人需要用愛來陪伴、有人就是想找個人傾聽他們的聲音、有人是想在世界上找到一個值得自己繼續活下去的理由…每個人的病情跟誘發原因都不一樣,絕對不是大腦感冒了這麼簡單。

憂鬱症的年紀也有下降的趨勢,在國、高中階段的罹患人數是節節升高。我們小時候求學時很少走進輔導室,現在輔導室的老師已經要主動走出辦公室來跟學生互動、衛教,主動關心孩子的身心狀況了。

憂鬱症算不算文明病?還是,這其實是人類進步的過程?總之,目前我對於憂鬱症的認識及應對仍屬於幼幼班,希望社會可以更重視這些心理疾病,而不是一句「你就是太閒才會想太多啦!」來帶過。

標籤: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