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CP值左右的人生

曾幾何時,買東西前要先參考CP值,賣家也投其所好最愛跟你強調CP值,我們常說的CP值,經常被大家誤解、濫用,你有發現嗎?

CP值的原文是,性價比(英語:price–performance ratio),在日本稱作成本效益比(英語:cost–performance ratio),簡單說就是性能和價格的比例,若要用數學公式來表示,CP值= 性能/價錢

為什麼非要提到討人厭的數學公式?我也不願意啊,但這公式很重要啊,大家都一昧的相信CP值,卻忘了回來檢視CP值是怎麼定義的。

既然是有公式就能很清楚的看出來,若想要CP值提高,只有二個方法:一、性能提升,二、成本(價格)下降。

但是,各位看倌,你有想過這公式能發展出不同的結果嗎?

//

我在離開一般正規職場前做的是採購工作,採購KPI指標就是要「合理的節省公司成本」。 這幾個字真的知易行難,有很多方法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但最立竿見影的就是傳說中的 cost reduction,也就是上述公式的分母變小。

(關於採購應該如何合理的節省公司成本,值得用更多篇幅來專文解釋,有機會再來分享。)

因為工作需要,再加上一天中工作的時間佔比最高,所以自然也會把這種思考模式帶入生活中(大腦是很懶的)。

於是腦袋開始僵化,遇到很多需要下決策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就先套用這個方式,一直到二年前遇到某位高人提點,才讓我有機會思考:一直以來我的決策模式是否有其它彈性空間?

//

我們固有的想法是「一樣的品質,但我可以用更便宜的價錢取得。」(分母降低)

那位高人是這樣說的:「客人花一樣的預算,但得到品質比較好的東西」(分子提高)

同樣都是CP值提高,但就有二種不同的思考方向,並沒有說哪個方向比較好或比較正確,因為這也關乎每位決策者的情況不同,每項決策的性質也不同。但若把範圍縮小到個人切身的生活品質,我想我比較傾向方案二:提高分子。

//

我現在也同樣因為工作關係,每天大量、廣泛的接觸市井小民,這些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創造者都已經被價錢綁架,忘了價值的重要性。

購買每樣商品、做每項決策一律先看單價,畢竟單價低,性價比就不會太難看,但是,這中間犧牲掉的是你想都沒想過的生活品質,而提高生活品質真的沒有你想像中的難。

生活處處皆學問,也都值得我們細細體會,蒙格叫我們永遠反過來想,同時一直強調的價值投資,這些道理大家都懂,只是一時忘了所以需要有人提醒 ♥